概述

生活中有時候會發生不可預見和可怕的事件。創傷是當人面對嚴重不安及無法應對之事件時的自然情緒反應。

引致創傷的事件在生活中很常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 21 個國家曾經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不少受訪者曾目睹暴力(21.8%)或遭受暴力對待(18.8%)、經歷意外(17.7%)、戰爭(16.2%)或摯親飽受創傷(12.5%),而實際數據估計更高。

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期間,不同年齡或社會背景的人在疫情期間面臨的各種困境,都有機會引致創傷。其他看似不太嚴重的壓力情況也可能觸發部分人的創傷反應。

發生創傷事件後,我們當刻一般會感到震驚或拒絕接受。然而,其他反應也可能於日後浮現。每個人對潛在的創傷經歷會有不同反應。相同事件可能對某一個人影響不大,但或會讓另一個人飽受痛苦。創傷事件的倖存者可能會在事件發生數年後湧現不可預測的情緒、突然回想事件經歷、面臨人際關係緊張,以及出現頭痛或噁心等身體症狀。

一個人的身心健康、事件發生時的支援或過去經歷,以及應對技巧均會影響當事人對創傷事件的反應。

創傷有什麼症狀?

創傷的症狀會影響我們的認知、行為、情緒和身體狀態。

認知

不由自主地想起創傷事件的經歷或圖像、發惡夢、注意力及記憶力變差,以及感到失落和困惑。

行為

逃避到訪勾起創傷事件經歷的地方或進行相關活動、避免社交場合及自我孤立、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以及情緒失控和飽受人際關係困擾。

情緒

感到擔心、恐懼、恐慌、悲傷、麻木、疏離、內疚、羞恥,容易憤怒和暴躁。

身體狀態

處於過度警覺的狀態、容易受驚、身體疲憊、睡眠模式改變或無法入睡。感到噁心、頭暈、食慾改變、頭痛和全身疼痛。

經歷上述症狀定必令人感到痛苦和不適。然而,這些症狀是其中一部分幫助我們身心從創傷經歷中復原的自然過程。對大多數人來說,創傷的症狀一般會在幾天或數週內消退。在家人、朋友與同事的支持和理解下,可以更快地緩解症狀。

部分人可能會飽受更嚴重的創傷症狀,並持續更長時間。其程度牽涉到創傷事件的具體性質、受創傷者的性格、可用的應對資源與支援,以及生活中的其它壓力來源。

一些創傷倖存者會出現更嚴重的狀況,嚴重擾亂他們的日常生活,例如抑鬱症(Depression)、創傷後遺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焦慮症 (Anxiety)或酗酒與吸毒問題。

什麼與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大流行有關的事件會導致創傷?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大流行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健康和社會危機,不少人的正常活動以不同方式被打亂。不幸地,不同年齡或社會背景的人在疫情期間面臨的各種困境,都有機會引致創傷。

感染2019新型冠狀病毒病

對兒童而言,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大流行期間被送到醫療設施接受檢查或治療有機會是一種困惑和緊張的經歷,尤其當他們沒有監護者和家庭成員陪伴在旁,甚至分隔開的情況下,情緒會變得更差。

接受隔離檢疫

必須接受強制檢疫的人身處社區隔離設施期間,他們的正常生活和人際關係可能受到嚴重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擔心自己的健康外,無助和隔絕家庭生活的感覺,會帶來巨大壓力,若隔離時間較長,情況或會加劇。

前線抗疫人員

醫療和護理機構的前線工作人員,例如醫生、護士、護理和院舍工作人員,由於經常目睹感染2019新型冠狀病毒病的病人或死亡的患者,以及面對患者家屬的強烈情緒反應,都有機會產生無助感、壓力、擔憂和內疚感。

如何應對創傷?

不要責怪自己

理解你所經歷的事情是令人苦惱的,並提醒自己產生相關症狀屬正常現象。儘管你可能會傾向制止與事件相關的想法,但如果可以的話,請盡力嘗試逐漸面對這些想法,因為這樣能幫助你理解並接受創傷經歷。盡量不要感到生氣和沮喪,也不要責怪自己受到相關經歷影響而感到難過。

表達你的感受

與你信任的人,例如家人和摯友,談及你的經歷和感受,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並試圖獨自面對。盡量不要無故地避免社交場合或到訪相關地點,並與家人和朋友談談你的需求,讓他們知道你何時疲倦、需要獨處、交談或只想與某些人共處,讓大家共同協助你渡過困境。

保持有規律的時間表

避免在經歷創傷症狀期間作出任何重大決定或改變生活模式,盡量保持正常作息及恆常運動。但如果你感到疲倦,也可以讓自己休息。你可以定期進行正向活動以放鬆身心和減輕壓力,例如閱讀、聽音樂、烹飪、做運動,以及與朋友和家人相聚。此外,你也可以嘗試利用正念方法,例如呼吸練習及冥想。

 

如果你或摯親持續經歷影響日常生活的創傷相關症狀,請務必向心理健康專家求助。

踏出第一步可能很困難,但請盡力嘗試,因為這最終可能是康復之路的第一步。

明愛
向晴熱線 18288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 25354135

精神健康諮詢熱線

協青社熱線 90881023

適合24歲或以下的青少年

香港紅十字會
"Shall We Talk"
按此預約

心理支援預約服務

緊記,你並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