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即使變幻原是永恆,但也有將我們壓得透不過氣來的時候。壓力來源可以是遷居、轉職、失去親人,也可以是一些前所未有的情況,例如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面對這些情況時,出現擔憂、壓力甚至恐慌等情緒都是很常見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曾感到憂慮或壓力。事實上,這些情緒對生存非常重要,因為這是身體對我們發出的警告訊號,提醒我們周遭可能出現了一些對我們不利的東西,但這些情緒一般會隨壓力情況結束而消退。然而如果擔憂、壓力或恐懼這些情緒不但揮之不去,反而變得強烈,甚至開始影響日常生活,就有可能是出現焦慮的徵兆。

焦慮是全球最常見的心理健康狀況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每13人便有1人患上焦慮症。幸而現時已有許多有效應對焦慮的方法,越早求助,康復機會越大。

焦慮的種類

適應焦慮

社交焦慮症

健康焦慮

適應焦慮

適應焦慮是一種短暫的憂慮狀態,一般由近期經歷的壓力事件引發,成因可以是家人逝世、孩子出生、結婚、離婚、失業、搬到陌生環境居住、在外地生活後歸來,或者是患上疾病。這些看似截然不同的事情,都可以對不同人帶來變化和壓力。

適應焦慮有什麼症狀?

常見的適應焦慮症狀包括但不限於:
  • 感到苦惱、緊張、恐懼或擔憂
  • 感到空虛、悲傷或不再享受過去喜歡的事情
  • 出現抑鬱情緒,例如無緣無故哭泣
  • 食慾不振
  • 難以睡眠、集中注意力或進行日常活動
  • 「社會退縮(Social withdrawal)」,即逃避社會接觸
若適應焦慮未能得到控制,當壓力事件發生時和發生後數周至數月內,日常生活、工作和活動可能會受到影響。但若能適應新的狀況或環境,相關焦慮帶來的影響通常都會減退。然而,如果這些與適應相關的問題持續超過6個月,就有機會演變成抑鬱症。因應其嚴重情況和持續時間,患者有可能需要接受臨床治療。

哪些情況可能引發適應焦慮?

病後康復

2019冠狀病毒病的病人在康復後可能仍然對病毒感到恐懼和擔憂。這些都是自然的反應,因為他們可能曾在短時間內經歷了多種令人膽戰心驚的經歷,例如到醫院求醫、住院、病重、面對死亡威脅、康復後出現副作用,以及出院與家人團聚。因此,2019冠狀病毒病的康復者須留意自己的情緒狀態,如果持續出現恐懼,記得向親人和專業人士求助。

新文化

移居外地的人和家庭可能會面對煩惱和感到悲傷,並出現社會退縮的情況。適應新環境具一定挑戰性:尋找新居、學習外語、熟悉截然不同的社區、從事新工作,以及重新建立社交圈子。與此同時,他們不但遠離了原有的社區支援,親人或因為反對移居外地而出現負面反應,還要承受著離別之苦。因此,在遷居後的最初幾個月難免會因為不適應而感到焦慮和情緒低落。

新角色

擔任新角色會令我們比平日更加感到焦慮和迷失。初次以全職打工仔的身分踏入職場可能是一種令人卻步的經歷,因為到處都充滿著別人對你明言和不言而喻的期望。不管是家人對於分擔經濟壓力的期望,還是工作上對於效率和時間管理的嚴格要求,都可能令人難以應付。對於剛剛退休的人來說,卸下全職工作的過程或會讓人感到不安。別人或會覺得退休後可以享受生活,但這可能會令退休人士難以啟齒,承認退休看似正面,但實際上充滿挑戰。

關係

初為人父母可能會感到既緊張又陌生,初生嬰兒須完全依賴他們照顧,日常生活、環境和資源分配都出現巨變。此外,其他關係的突變,例如離婚或分手,突然失去昔日的生活支柱也會令人難以面對、感到焦慮和悲傷。

如何應對與適應相關的焦慮?

減少壓力

與適應相關的焦慮往往由壓力事件或情況直接引發。只要消除壓力來源,焦慮所造成的影響也會逐漸消退。所以當一段關係結束後,宜盡量減少在社交媒體上查看對方的資訊;下班後宜在電子設備上關閉與工作相關的通知;宜減少閱讀或觀看有關「完美育兒」或其他有可能引起焦慮的話題。

恆常做放鬆活動

定期進行正向活動,例如是閱讀、繪畫、烹飪、運動,以及和朋友及家人相聚,都有助放鬆和減輕壓力。憂慮會虛耗我們的精神,但愉快的活動則可以幫助我們充電。你也可以嘗試利用正念方法放鬆自己,例如進行呼吸練習和冥想。

社交支持

如果人們經歷常見的生活轉變,例如親友離世、離婚或移居外地,都可尋求一些社交支援小組。如能從你的親友、宗教團體或心理健康專家等方面獲得社交支持,則有助妥善管理焦慮帶來的影響。如果你或你的親人持續經歷焦慮相關的症狀,請務必向心理健康專家求助。


如果你正面對健康焦慮,並影響到日常生活,請向心理健康專家求助,他們會協助你改善狀況。

踏出第一步可能很困難,但請盡力嘗試,因為這最終可能是康復之路的第一步。

明愛
向晴熱線 18288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 25354135

精神健康諮詢熱線

協青社熱線 90881023

適合24歲或以下的青少年

香港紅十字會
"Shall We Talk"
按此預約

心理支援預約服務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疫線傾」
5724 0270

請先致電預約 情緒輔導專線

社交焦慮症

有時候我們在社交場合上會感到緊張,因為大部分人都希望能留下好印象,這都是正常的。社交焦慮是指一個人在社交場合,往往因為害怕被批判、批評、嘲笑和羞辱,而產生強烈的焦慮感。為免自己做出被視為羞恥或令人尷尬得行為,他們或會完全避開社交場合。

 社交焦慮可以在表演前或表演期間產生,例如進行匯報和演講時;也有可能與特定的社交活動或環境有關,例如害怕再公公場合用餐。如果社交焦慮沒有未有得到妥善處管理,不但會影響損害個人和職場上的人際關係,甚至會嚴重影響干擾日常生活。

社交焦慮有什麼症狀?

常見的社交焦慮症狀包括但不限於:

  • 在社交場合出汗過多或顫抖
  • 在社交場合嘗試說話時臉紅或結巴
  • 在社交場合前後或期間感到噁心或出現腹瀉
  • 過分擔心在別人面前說錯話或做錯事
  • 避免參加有可能引致尷尬或感到羞辱的場合

哪些情況可能導致社交焦慮症?

工作場所

疫情期間,人們要不斷在實體和遙距工作環境之間轉換,可能會感到吃力,因而當再次與同事和其他人面對面相處時,可能會感到尷尬,甚至害怕。常見的想法包括「他們會覺得我看起來很奇怪嗎?」、「我覺得自己在會議裡表現得很傻」、「戴上口罩讓我感覺更安全,因為不用在人前展露自己」。這些憂慮或會隨時間逐漸消退,但如果憂慮持續並妨礙正常社交活動,宜向心理健康專家求助。

學校

經歷長假期或遙距學習後重返校園上課,再次身處人群或會令學生感到焦憂。當需要進行演講或與同伴相處時,他們可能會感到憂慮和害怕,因為他們高度地專注自己內在的狀態令到他們在判斷自己在人前的表現時,顯得過分警惕和批判。雖然這種憂慮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消失,但如果問題持續,並且妨礙孩子參與校內活動或社交,那麼便需要向心理健康專家求助。

家庭

在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等情況下,長期只與家人共處一室,可能會對彼此帶來痛苦和焦慮。許多人在家中缺乏個人空間,或與家人就時事持不同意見,都可導致家庭成員開始互相迴避和害怕遭到批評。為了照顧小朋友和長輩,與他們同住的人可能會篩選訪客和限制社交往來。這些憂慮可能會有所改善,尤其是當所有家人都已經接種疫苗,但如果問題仍持續影響家庭的正常聯繫,便需要尋求心理健康專家協助。

社交媒體

隨著人們越來越依賴社交媒體進行溝通和娛樂,許多人可能對需要積極投入網上生活而感到壓力。有人則可能害怕遭到自己的社交圈子批評,而不敢在網上表達自己。因此,注意他人的需求和界線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突然不再使用互聯網或社交媒體與人聯繫,或者因社交媒體而產生的憂慮持續,並想完全避免與人面對面接觸,那麼便需要尋求心理健康專家協助。

如何應對社交焦慮症?

因應社交場合設定可實現的小

避免社交場合或可帶來短暫的良好感覺,但可令問題變得嚴重。相反,我們應嘗試為一些對你有意義的場合設定切合實際的目標,例如參加集體社交活動之前,先由認識一位好朋友開始;與家人討論不具爭議性的話題,以緩和氣氛,促進更多互動;和你信任的朋友透過面對面互動或私訊,保持聯繫。你可以與值得信賴的心理健康專家討論如何逐步實踐你的目標。

辨別無用的負面想法

試著找出導致你對社交場合感到焦慮的具體想法和思維模式。「我總會讓自己出醜」和「所有人都肯定覺得我總是一無是處」等無益的想法只會勾起不愉快的情緒,例如悲傷、恐懼和無力感。這些情緒會促使我們完全避開社交場合。你可以透過記錄你的思想,辨別哪些是沒有益處的想法,並向值得信賴的心理健康專家討論。

抽空放鬆

我們應騰出充足的時間休息和放鬆。除了進行可以獨自完成的活動,可以發掘一些和朋友或家人一起進行的活動,例如散步和看電影。此外,你亦可以嘗試運用呼吸法和放鬆技巧,如漸進的肌肉放鬆,藉此紓緩和管理焦慮的情況。

一旦患上社交焦慮症,應向心理健康專家(例如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求助。雖然踏出第一步可能很困難,但請盡力嘗試,因為這最終可以是康復之路的第一步。


如果你正面對健康焦慮,並影響到日常生活,請向心理健康專家求助,他們會協助你改善狀況。

踏出第一步可能很困難,但請盡力嘗試,因為這最終可能是康復之路的第一步。
明愛
向晴熱線 18288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 25354135

精神健康諮詢熱線

協青社熱線 90881023

適合24歲或以下的青少年

香港紅十字會
"Shall We Talk"
按此預約

心理支援預約服務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疫線傾」
5724 0270

請先致電預約 情緒輔導專線

健康焦慮

 很多人都認為身體健康非常重要,因此照顧或時不時擔心個人健康狀況是很自然的。健康焦慮是指儘管患上某嚴重疾病的風險較低,或身體沒有出現任何症狀的情況下,仍然強烈和過分地擔心自己會患病。

健康焦慮症患者傾向把正常的身體感覺或輕微的症狀,例如噁心、疲勞或頭痛,視為患上嚴重疾病的徵兆。即使身體檢查並未發現任何問題,他們可能仍然堅持認為自己很大機會會患上嚴重疾病。

健康焦慮症或會導致一個人的生活被憂慮侵佔,例如不斷檢查自己身體是否出現症狀,花費大量時間在網上搜索各種健康資訊。

健康焦慮有什麼症狀?

常見的健康焦慮症狀包括但不限於:

  • 儘管沒有證據顯示身體出現嚴重問題,但仍過度擔心自己的健康
  • 經常在互聯網上搜尋有關自己症狀的資訊
  • 不斷檢查自己身體是否出現症狀
  • 身體出現常見或輕微的症狀或在媒體上看到與健康有關的報導時,感到極度苦惱
  • 經常感到非常緊張,難以放鬆
  • 常常向其他人確認自己身體是否仍然健康
  • 在醫生沒有要求下,安排多次醫療諮詢

出現輕微至中度的健康焦慮是很常見的,尤其是疫情期間。人們只要得到妥善的醫治和充足的資訊,這些情緒或會隨之而去。然而,如果恐懼持續超過六個月,便可能對個人生活造成影響。如果你或你的親人在面對與健康相關持續而強烈的恐懼,應向心理健康專家求助。

哪些情況可能引發健康焦慮?

將身體的感受放大

人們在與生病的朋友交談後,或者觀看有關健康問題的新聞後,開始關注自己的健康是很常見的。但在這個過程中,有些人可能也會開始持續擔心個人健康,甚至開始有比平時更強烈的身體感受。出現這些情況是因為健康焦慮令個人注意力縮窄和聚焦於自己的身體上,無論他們的身體感受是多麼輕微,他們都會將之放大。

不斷求醫以求安心

在注意到身體持續出現不適時,求醫是明智之舉。然而,即使醫生明確表明沒有大礙,有些人仍會感到擔憂。持續求醫和反覆向醫生確認身體狀況或能短暫紓緩焦慮,問題很可能會再次出現。

透過網上搜尋自行扮演醫生角色

一旦遇上健康問題,不少人會首先諮詢「Dr. Google」—在互聯網上搜索自己可能出現的症狀和狀況。有些人甚至在求醫後,仍然嚴重依賴互聯網搜索得來的資料。每天花數小時來研究健康問題,以及陷入相關資訊的無底深潭都是加劇焦慮問題的重要因素。

超過常規的健康措施

遵循醫療保健守則,以維持個人衞生是至關重要的。但有些人會因為擔心生病而作出各種行為,程度遠遠超出實際需要,例如反覆在所有東西的表面噴灑過量的消毒劑或完全拒絕離開住所。但這只會造成更多憂慮和苦惱,形成惡性循環。

如何應對健康焦慮症?

限制接收資訊

我們接觸到的資訊當中可能含有大量毫無益處和誇張失實的成分。持續接收來自不同訊息來源的健康資訊,以及聳人聽聞和令人不安的新聞報導,可能會讓人感到不知所措和擔心。與其讓自己無時無刻都接觸到這些資訊,不如嘗試定下一個特定的時間去查看,以限制自己接收資訊的時間。

正念

舉其花費所有時間進行無益的事情, 例如不斷上網搜尋健康資訊,倒不如嘗試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正念是一種練習,幫助大家有目的地覺察自己的想法、處境和行為等。當你開始擔心健康問題,宜進行涉及不同身體感官的事情,把注意力轉移到當下和周遭的環境。一些簡單的練習都有助擺脫憂慮,例如列舉周圍看到的物件、細心聆聽歌詞或觸摸不同質感的物品。

質疑憂慮的想法

認清哪些想法導致你擔心自己的健康,例如「我覺得我生病了」。與其深信不疑,不妨退一步,用另一種觀點提出質疑,例如試想想「醫生今天確實告訴我毋需擔心。」要記住:覺得自己患上嚴重疾病不代表自己確實患病。


如果你正面對健康焦慮,並影響到日常生活,請向心理健康專家求助,他們會協助你改善狀況。

踏出第一步可能很困難,但請盡力嘗試,因為這最終可能是康復之路的第一步。
明愛
向晴熱線 18288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 25354135

精神健康諮詢熱線

協青社熱線 90881023

適合24歲或以下的青少年

香港紅十字會
"Shall We Talk"
按此預約

心理支援預約服務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疫線傾」
5724 0270

請先致電預約 情緒輔導專線

 兒童心理健康故事書《阿諾成長日記》

《阿諾成長日記》是由無國界醫生香港辦事處出版,無國界醫生臨床心理學家協助撰寫和製作的一套三冊兒童心理健康故事書。故事圍繞升讀小學和快將成為哥哥的六歲男童阿諾的日常生活。面對新校園、新同學,甚至是新的家庭成員,阿諾感到不知所措,甚至開始質疑爸爸媽媽是否仍然愛他。阿諾和他的父母將如何一起克服重重的挑戰呢?立即免費下載《阿諾成長日記》故事書系列電子版,與小朋友一起從故事中學習如何應對焦慮。

免費故事書下載

緊記,你並不孤單!​